铁流股份四十周年员工访谈录——冯飞琴
日期:2025-06-03 浏览量:242
       1994 年,那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未知的年份,我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,踏入了铁流公司的大门。那时的铁流,员工总数不过 300 多人,而我每月的工资也仅有 200 多块钱。我被分配到了计量室,开启了我的职业生涯。

       刚进入计量室,这里的工作基础而琐碎。当时有好几个厂区,没有现在私家车那么方便,一直需要奔波在各个厂区。每一次客户审核、体系审核,计量室都是重点检查区域,肩负的责任沉甸甸的。从1994 年到 2000 年,我就在这看似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,不断优化计量管理,提升工作效率,为公司生产环节的精准度提供着坚实保障。

       在工作中,我渐渐发现公司在金相实验领域还是一片空白。金相实验对于材料分析、产品质量把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可我们公司却没有相关的技术与设备。一股强烈的使命感涌上心头,我决心改变这一现状。此后,只要一有空闲时间,我就往图书馆跑,在堆积如山的专业书籍中寻找关于金相实验的知识。但书本上的知识毕竟有限,为了能学到更实用的技术,我四处打听,寻找业内经验丰富的师傅,利用休息时间外出拜访,虚心向他们请教。下班后,别人都在享受闲暇时光,我却独自坐在书桌前,对着教材和笔记,一遍又一遍地学习金相知识,常常沉浸其中,忘记了时间。

冯飞琴 - 副本.JPG

       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,我向公司申请购置金相实验设备,并阐述了金相实验对公司产品质量提升、技术研发的重要意义。在张董的大力支持下,公司很快投资采购了相关的设备,团队在经历了无数次设备调试后,符合实验规范流程的金相实验室终于搭建成功了。从那以后,我们能够对材料微观结构进行分析,为产品质量改进提供了有力依据,公司在产品研发和质量管控上迈出了重要一步。

       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,检测数据和报告数量呈爆炸式增长。纸质材料堆积如山,不仅查找不便,还占用了大量空间,管理起来困难重重。这时,我和陈锡伟敏锐地意识到,必须借助信息化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。我们俩一头扎进互联网知识的学习中,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网站建设相关技术。从最基础的编程语言学起,研究数据库架构,探讨如何将检测数据和报告进行数字化管理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遇到了无数技术难题,代码报错、数据对接不上等问题时常出现,但我们相互鼓励,不断调试、优化。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,我们成功建立起了检测中心网站。员工们只需在电脑上输入相关信息,就能实现检测数据和检测报告全流程查询,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,也让公司的检测管理工作迈向了信息化时代。

        在公司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,印度建厂,成为重要战略布局。提及印度,舆论环境中相关负面报道也屡见不鲜。起初,家里人都不赞同,女儿满心担忧,家中老人也无人照料,但当公司发展需要我投身这片市场时,我怀揣着对公司的责任与担当,安顿好家人,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印度的征程。一腔热血出了国,但是当地现实条件确实艰苦。看着人车混杂的脏乱街道,当地人好奇的眼神,我还是会有些紧张。公司充分考量我们的处境,尽力为大家提供相对优质的条件,给我们租住了当地高档的小区,封闭式管理,相对治安会好很多。公司始终将员工的安全放在首位,为了确保我的人身安全,特意安排我与几位同事结伴而行。张董和国董也不断关心我们,并亲自到当地看望我们。幸运的是,在印度的这段时间里,尽管面临诸多未知与挑战,但在张董和国董的关怀以及同事们的相互协助下,印度工厂终于顺利建成投产。

在国董高瞻远瞩的全球化战略布局下,铁流又迈出了坚实而关键的一步——泰国建厂!这标志着公司国际化征程的重要里程碑,将有力辐射东南亚市场,提升全球供应链韧性与响应速度。肩负着深化布局的重任,我与吴总带领团队再次出发,紧锣密鼓地投入到新工厂建设中,有了印度建厂的工作经验,前期的筹备工作异常顺利,又一座现代化的工厂在泰国矗立起来!

微信图片_20250603105511 - 副本.png

       回首在铁流的这些年,从初入公司时的青涩,到如今能够独当一面,我不仅经历了公司的蓬勃发展,更在这片充满机遇的沃土上,得益于张董和国董的指引下,实现了自我价值的跃升。未来,我将继续在铁流这片土地上,与公司一同迎接新的挑战,创造更多的可能。

留言专区
提交成功
确定